历史典故公考,历史典故公考面试 2024-11-30 13:57:18 0 0 历史小故事简短正能量? 1、窗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,"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,看,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,总是有斑点,我真的不知道,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......"直到有一天,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,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。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,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:"看,这不就干净了吗?"原来,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。 2、习惯与自然 一根小小的柱子,一截细细的链子,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,这不荒谬吗?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。那些驯象人,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,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,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。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,直到长成了大象,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,也不挣扎。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,他让小虎从小吃素,直到小虎长大。老虎不知肉味,自然不会伤人。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,老虎一舔不可收,终于将驯虎人吃了。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,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。 虎曾经被习惯绑住,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(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)。 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,只是不能绑住偶然。比如那只偶然尝了鲜血的老虎。 3、留个缺口给别人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,一位听众问:"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请问,对你来说,最重要的是什么?"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,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,只是并没有画圆满,留下一个缺口。他反问道:"这是什么?""零"、"圈"、"未完成的事业"、"成功",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。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:"其实,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。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,道理很简单: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,就像画个句号,一定要留个缺口,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。" 留个缺口给他人,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。实际上,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,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。 给猴子一棵树,让它不停地攀登;给老虎一座山,让它自由纵横。也许,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。 4、马 马,本来自由自在的在山间撒野,渴了喝点山泉,累了就睡在地上晒太阳,无忧无虑。可是自从有了伯乐,马的命运就改变了,给它的头戴上笼辔,在它的背上置放鞍具,拴着它,马的死亡率已经是十之二三了,然后再逼着它运输东西,强迫它日行千里,在它的脚上钉上铁掌,马的死亡率就过半了。马本来就是毫无规矩毫无用处的动物,让它吸取日月之精化,天地之灵气,无用无为,还得以享尽天年,教化它,让它懂得礼法,反而害了它的生命。 人何尝不是如此呢?在规矩的约束下我们是否也丧失了本我,成天遵循别人制定的礼义,逼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,有限的生命还剩下多少呢? 5、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,他妻子擅长织白绢。他想迁到越国去。友人对他说:"你到越国去,一定会贫穷的。""为什么?""草鞋,是用来穿着走路的,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;白绢,是用来做帽子的,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。凭着你的长处,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,这样,要使自己不贫穷,难道可能吗?"这个故事告诉人们: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,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。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,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。因此,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,决定自己的行动,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。 6、机会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,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,经常想: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,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!! A的同事B,也有同样的想法,他更进一步,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,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,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,希望能遇到老总,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。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。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,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,人际风格,关心的问题,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,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,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,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,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。 愚者错失机会,智者善抓机会,成功者创造机会。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,这准备二字,并非说说而已。 7、疯子和呆子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,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。一天下来,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,行事出人意料,可算大开眼界。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,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。"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!"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,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。 事情严重了。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。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! 教授一筹莫展。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,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,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。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,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。 教授懒得理他,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。 疯子哈哈大笑说:"我有办法!"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,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。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,大为好奇:"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?"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:"我是疯子,可我不是呆子啊!" 其实,世上有许多的人,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,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,让人难以理解。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,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。 做人呆呆,处事聪明,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。 8、鞋带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,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。大师点头致谢,蹲下来仔细系好。等到弟子转身后,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。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,不解地问:"大师,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?"大师回答道:"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,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,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。" "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?" "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,并且热心地告诉我,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,及时地给他鼓励,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,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,可以下一次再说啊。"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,懂抓重点,才是真正的人才。 9、饺子皮尖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,每天都要吃。但他又特别刁,只吃馅,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。 好景不长,在他十六岁那年,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,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。这下他身无分文,又不好意思要饭。邻居家大嫂非常好,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。他则发奋读书,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,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。 大嫂对他讲:不要感谢我。我没有给你什么,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,晒干后装了好凡麻袋,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。正好你有需要,就又还给你了。 大官思考良久,良久......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:八小时睡觉,八小时工作,这个人人一样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,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渡过。时间是最有情,也最无情的东西,每人拥有的都一样,非常公平。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,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。白天图生存,晚上求发展,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。 10、要求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,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。 美国人爱抽雪茄,要了三箱雪茄。 法国人最浪漫,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。 而犹太人说,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。 三年过后,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,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,大喊道:"给我火,给我火!"原来他忘了要火了。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。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,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,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。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,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:"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,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,反而增长了200%,为了表示感谢,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!"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。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,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。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,了解最新的趋势,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。 11、当老虎来临时 两个人在森林里,遇到了一只大老虎。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。B急死了,骂道:"你干嘛呢,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!" A说:"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。" 二十一世纪,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。特别是入关在即,电信,银行,保险,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,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。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,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? 12、第一名 毕业典礼上,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, 可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后,那位学生才慢慢的走上台。 后来,老师问那位学生说:"怎么了?是不是生病了?还是没听清楚?" 学生答:"不是的,我是怕其它同学没听清楚。" 名与利是多少人的捆绑、多少人的心结?我们被教育要争气、要出头,但是争气出头的,不过是少数人,沉默的大众毕竟还多数。 想一想,有那么多人都和你我一样,不也是很兴奋的一件事吗? 13、理由充分 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,有一个人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。 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:"老兄!算啦,你追不上的!" "我必须追上它,"这人气喘吁吁地说:"我是这辆车的司机" 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,因为不这样的话,后果就十分悲惨了! 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,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分展现出来。 五十四、原来如此 甲:「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,昨天晚上三更半夜、夜深人静之时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」 乙:「的确可恶!你有没有马上报警?」 「没有。我当他们是疯子,继续吹我的小喇叭。」 事出必有因,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,答案就会不一样。 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,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,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。 某日,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。 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,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, 而且满口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:"猪" 张三越想越纳闷,也越想越气,于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:"你才是猪!" 才刚骂完,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。 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,那只会让自己吃亏,并且使别人受辱。 在不明所以之前,先学会按捺情绪,耐心观察,以免事后生发悔意。 14、后生可畏 小男孩问爸爸:"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?" 爸爸回答:"当然啦!" 小男孩问:"电灯是谁发明的?" 爸爸:"是爱迪生。" 小男孩又问:"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?" 很奇怪,喜欢倚老卖老的人,特别容易栽跟斗。 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,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。 15、不必紧张 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,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。 医生说:"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,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。" 小明妈妈说:"在你来前,我该做甚么?" 医生说:"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,然后用力跳一跳,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。" Takeiteasy!放轻松些,生活何必太紧张?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,何不坦然自在的面对。 担心不如宽心,穷紧张不如穷开心。 16、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,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还是无法将它撬开。 钥匙来了,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,只轻轻一转,大锁就"啪"地一声打开了。 铁杆奇怪地问:"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,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?" 钥匙说:"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。" 每个人的心,都像上了锁的大门,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。 唯有关怀,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,进入别人的心中,了解别人。 17、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,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,旁边又有很多木材。客人告诉主人说,烟囱要改曲,木材须移去,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,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。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,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,最后火被扑灭了,于是主人烹羊宰牛,宴请四邻,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,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,烟囱改曲的人。 有人对主人说:"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,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,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,现在论功行赏,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,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,真是很奇怪的事呢!"主人顿时省悟,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。 管理心得:一般人认为,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,就是优秀的管理者,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,俗话说:"预防重于治疗",能防患于未然之前,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,由此观之,企业问题的预防者,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 18、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,看到一只鹦鹉前标:此鹦鹉会两门语言,售价二百元。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:此鹦鹉会四门语言,售价四百元。 该买哪只呢?两只都毛色光鲜,非常灵活可爱。这人转啊转,拿不定主意。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,毛色暗淡散乱,标价八百元。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: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?店主说:不。这人奇怪了:那为什么又老又丑,又没有能力,会值这个数呢?店主回答: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。 这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领导人,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,只要懂信任,懂放权,懂珍惜,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,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。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,事必躬亲,什么人都不如自己,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,销售代表,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。 19、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,于是开会讨论,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。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。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,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。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,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,决定一不做二不休,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。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,"你们看,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?"长颈鹿问。"很难说。"袋鼠说∶"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!" 管理心得:事有"本末"、"轻重"、"缓急",关门是本,加高笼子是末,舍本而逐末,当然就不得要领了。管理是什么?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,认清事情的"本末"、"轻重"、"缓急",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。 20、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,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。这一天,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。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,人人目瞪口呆。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,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。无功而返,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。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。师傅问其故,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,递给师傅说,过不了河,打不了柴,见河边有棵苹果树,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。后来,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。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,也有过不了的河。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,也是一种智慧。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:放飞思想的风筝,摘下一个"苹果"。历览古今,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,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 有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水中驾驶小船,上面坐着一位哲学家.哲学家问船夫:“你懂得历史吗?”船夫说:“不? 这个可以说道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,故事蕴含的道理并不是唯一的,公务员面试的很多综合分析类问题,像这种哲理类的,思路总会有很多个。 学历史能找什么工作? 1.首先学历史的人肯定可以比普通人更加了解历史,可以参与一些博物馆,历史老师、历史研究员、考古人员、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、导游等等。 2.历史文人骚客众多,学历史的文采应该不会差到哪去,可以编辑、剧本编写,今日头条作者,历史小说等 3.历史同属于文科,可以报考公务员,事业单位等等。 4.也可以自主创业,带上历史的气息,走在潮流的风口。 5.也可以演讲,脱口秀。锻炼自己口才搭配幽默的历史小故事,都是可以的。 学历史如果你适应不了以历史为主的工作,你可以把历史当做你的一个特长,一种兴趣。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。 明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儿这两本书写的真实吗?请给出详细理由?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。以史料为基础,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,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,语言幽默风趣。 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,尤其对官场政治、战争、帝王心术着墨最多,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、人伦道德的演义。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、人物。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、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。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,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。 这本书,已经有很多人看过了。近些年当年明月凭借这本书一举出名,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明朝的历史。但是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够严谨吗?它究竟算是小说还是历史呢?今天,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这本书中严谨和纰漏的地方。 在谈作品之前,一定要先说一说作者当年明月,当你了解这个人后,你也就了解了写作的背景,对整本书的认识也会有个大体掌握。当年明月,取自“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”,本名石悦,1979年生人,在职大学学历,曾经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,现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。可见作者其实并不是专业的历史的从事者,也是业余时间进行创作,但凭借其对历史的热爱阅读整理了所有的相关书籍,在书籍的内容上大多忠于《明史》。 而公务员的工作让其对政治及经济制度有更深的见解,这两点在整本书中贯穿前后,让大家能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官场。同时他以其理性又贴近人心的方式着重描写人物,开创了历史的第四种记录方式,与其工作的严谨性也不无关系。先说其严谨的地方,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,当年明月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提醒读者,此段是引用了哪里的材料,此观点是不是他的个人猜测,这里还有别的可能,等等。这不仅是作者本人的写作操守,也为这本书奠定了严谨的基础。 就在这一天,明王朝建立了,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,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。它的光辉,它的荣耀,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。它的阴暗,它的丑恶,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。 其次当年明月无论在描写当朝政策还是人物的时候,往往都是正反两面去记录、既说明其值得肯定的地方,也指出存在的不足,最后以利多还是弊多的分析进行总结。这点很能看出作者的用心,它与世面上一些科普书不同,没有一面倒的宣扬,也没有刻意省略的敷衍了事。比如张居正、戚继光的个人经济问题等。 戚继光终于功成名就了,因为在台州大捷中的优异表现,他升任都指挥使,从此,他开始被人称为民族英雄,抗倭名将。但在这一切光辉的背后,是另一个戚继光——一个善于搞关系,迎合领导,请客送礼,拉帮结党的人。 对于这本书来说,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作者本人的看法和脑补的桥段,这也是让很多人认为偏离了历史的原因。但其实仔细去看,当年明月写的每一段推理都是基于事实严密分析出来的。不仅写出了自己的看法,也写出了原因和逻辑关系。常言说得好: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一本书尚且如此,更何况两百多年的历史呢?诚然其作者的分析不一定完全准确,但这种形式和态度已经足够表明作者的诚意并值得我们尊重了。“悉以所闻对,漏下四鼓乃出” 看到了吗,“漏下四鼓乃出”!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,就算你是验尸的,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,胡濙(yíng)为人沉稳寡言,身负绝密使命,绝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,所以我们可以认定,他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些。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C:我找到了建文帝,并和他交谈过。 结论:很有可能。 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作为流行小说的写作方式,其在历史真实性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纰漏。第一便是关于明英宗朱祁镇的历史定位和人物描写。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,他宠信过奸邪小人,打过败仗,当过俘虏,做过囚犯,杀过忠臣,要说他是个好皇帝,真是连鬼都不信。但他是一个好人。可是事实证明,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。 这样的评论在整个人物的描写中都或多或少明示暗示,但真正的事实是,他不仅通奸卖国,替敌军叩开自家城门,还是个小人,肢解千古忠臣。将大明朝数十年积累的文武人才、数十万精锐、数不清的战略物资一朝断送,在国家大义人民疾苦江山社稷面前,是非不分颠倒黑白,置人民和社稷于水火中不顾。 英宗在位时,宠幸太监王振,御驾亲征北方的瓦剌,致使全军覆没,自己也当了俘虏,这就是著名的“土木堡之变”。其实到这里也只能说他是个昏君,但后面的事却不得不鄙夷他低劣的人格。朱祁镇当俘虏后跟随瓦剌挥军南下,在路上以其皇帝的身份叫开明军守卫的城门,这跟带鬼子进村的汉奸有什么分别?更何况他还是个皇帝,这样的身份不替百姓和社稷考虑,竟做出如此厚颜无耻的事情,还能说他是个好人吗? 瓦剌包围北京后,一代名臣于谦以其一己之力挽大厦于将倾,破解亡国危机,成就千古忠名。而在明英宗恢复皇位后,第一件事便是以“意欲别图”的罪名将于谦及其同党残忍杀害,并弃尸于市。而这一切的真正原因仅是因为奸臣所说的一句:不杀于谦,复位无名。这样一个是非不分随意杀害忠臣的皇帝能说是个好人吗? 英宗之所以被称为好人的原因是:废除了殉葬制度。而其真实原因只是不忍心让自己的老婆们殉葬。但因他而死的百姓和大臣他连管都不管,这样的一个皇帝,说他是好人实在让人难以信服。第二是对当时明军的武器存在明显的夸大。 红夷大炮者,周而不停,每炮所中,糜烂数十尺,断无生理。红夷大炮以其当时的技术局限性,只能使用黑火药和实心炮弹来进行攻敌,但我们知道,实心的炮弹其实就是一个大铁蛋,不存在爆炸这一说,又何谈糜烂数十尺呢? 沾满了火药的棉被开始剧烈燃烧,开始四处飘散,飘到哪里,就烧到哪里,只要沾上,就会陷入火海,即使就地翻滚,也毫无作用。同样的问题也出在浓墨重彩的“万人敌”中,这种武器制作简单,用棉被裹上火药和稻草,点燃即可。但其造成的伤害竟然是“万人敌”。这不禁让人陷入了思考,莫非它可以代替现今的空投白磷弹? 其实在写这本书的严谨问题时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《三国演义》,三国演义本质上是本小说,但多少人拿它当历史读,引发了许多的讨论。在明朝这本书上,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尽可能严谨的态度和标注,这已经很大程度让读者免于钻牛角尖了。而以其价值而论,它让多少人了解了明朝历史,让多少人重新拿起了书本。单这一点,已经是善莫大焉,功不可没。 总的来说,明朝那些事儿还是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,但其中的内容还是比较靠谱的,只是一些作者的看法就需要理性看待了。虽说它不是历史,但我们了解历史只是为了追求它的真假吗?在每一个细节都一清二楚的话也会丧失很多思考的空间。在反思的过程中学习进步,或许这才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意义所在。而当年明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,所以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。历史本无用,但无用之用有时也会有点用处的。 最后以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来收个尾吧。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——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过人生。大家觉得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怎么样呢? 公务员面试中可不可以结合寓言故事进行分析? 可以!但要注意: 第一,所结合的寓言故事,必须与面试试题紧密相符,准确说明问题,千万不能为用而用。 第二,一定要准确把握时间。因为,面试时间非常有限,面试者在答题时结合寓言故事而答时,势必会用比较多的语言才能讲清。所以,答题一定注意不要超时! 收藏(0)